第一至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
1952年,申紀蘭(右一)與全國其他勞動模范在天安門觀禮臺上,。
原標題:已經85歲高齡的申紀蘭,是唯一連任12屆的全國人大代表,。她親歷了中國民主制度的變遷,,被稱為“中國人大制度建設的活化石、常青樹”——
申紀蘭:我當人大代表60年
檢察印象
■檢察機關要認真履行職責,,緊緊圍繞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開展工作,,自覺接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的監(jiān)督。
■檢察機關圍繞人民群眾關注的焦點領域和熱點問題,,依法查處貪污腐敗犯罪分子,,辦了不少大案,大快人心,。
■山西省平順縣檢察機關依法查處了不少危害農民利益的民生案件,,受到當地群眾的真心擁護。
代表聲音
◎“建議檢察人員多下基層,,多調查,,開門辦案,不要冤枉好人,,也不要放過壞人,,這就是伸張正義。”
◎“中國人這么多,,土地是命根子,。沒有地種莊稼,大家吃甚,?”
◎“作為一個人大代表要為農村老百姓說話,,實實在在地了解農民的愿望和需求,盡力把農村普通百姓的聲音帶到人大會議上,,做好中國農村百姓的代言人,。”
◎“我文化低,說不清楚,。但這么多年,,內心擁護的事,我就投票,,不擁護的事,,就不投票。”
1929年12月,,申紀蘭出生在位于太行山一帶的山西省平順縣,。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,卻有著跟一般農民全然不同的經歷。她是唯一連任12屆的全國人大代表,,還擔任過當地金星農林牧生產合作社副主任,、平順縣委副書記、山西省婦聯(lián)主任,、長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,、全國婦聯(lián)第二至第四屆執(zhí)委。1952年,,她被評為全國農業(yè)勞動模范;1979年,、1989年,兩次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;1983年,,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;2007年,,獲首屆全國道德模范敬業(yè)奉獻模范稱號……
“我的級別是農民”
申紀蘭先后多次受到毛澤東的親切接見,在周恩來家中做過客,,與鄧小平一起照過相,,被江澤民稱作“鳳毛麟角”。胡錦濤,、李鵬,、朱基等國家領導人還親自到西溝村看望過她。在申紀蘭的家里,,有兩面墻上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照片,,有的照片因為年代久遠而發(fā)黃,有的則是近些年才陸續(xù)添加上的彩色照片,,但上面幾乎全是老人與各級領導人的合影。這滿墻的照片就是一部新中國的歷史,,因為人們熟悉的國家領導人幾乎都在其間,。它們是申紀蘭最寶貴最溫暖的財富。但是,,每當人們提起這些榮譽時,,老人總是淡然一笑:“我就是太行山上的一個普通農民。”
這些年,,在與申紀蘭的交往中,,筆者深切地感受到,她身上始終保持著農民本色:節(jié)儉,、樸實,、平易近人。曾有人如此評價她:“不變的齊耳短發(fā),,不變的深藍布套裝,,不變的樸實低調,不變的為民情懷。”
1973年,,申紀蘭被任命為山西省婦聯(lián)主任,,但她堅持不要級別、不要工資,、不轉戶口,、不要專車,還在西溝村參加勞動,,后來更是毅然辭去這個正廳級職務,,無官一身輕地回到了西溝。不管申紀蘭拿過什么榮譽,,只要回到西溝村,,換上補丁摞補丁的舊衣服,鋤頭一扛,,她就回歸到農民當中,。在西溝村的鄉(xiāng)親們心里,申紀蘭就是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大姐,、大娘,、奶奶。她經常與大家一起嘮嗑,,一起參加村里的紅白事,,一起討論地里土豆、玉米等莊稼的長勢,。
申紀蘭說:“我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代表,,只有生活在農民中間,才能了解他們的疾苦和需求,,更好地為他們代言,。”申紀蘭向筆者介紹道:“西溝村這幾年的變化是一年一個樣,鄉(xiāng)親們陸續(xù)辦了多家企業(yè),,大伙的生活是越來越好,。”談到西溝村的變化,老人的臉上展露出舒心的笑容,。
人大代表要為百姓鼓與呼
據申紀蘭回憶,,至少已有40多次去北京參加全國人大召開的全體會議。
1954年,,申紀蘭以農民代表的身份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,,那一年她才25歲。在這次會議上,,她感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選毛澤東為國家主席,。
1956年6月,,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《高級農業(yè)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》,申紀蘭此前提出的“同工同酬”的建議,,被吸納到這份法律性文件中,。后來,該建議被寫進新中國第一部勞動法,。
1960年3月,,在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討論關于為提前實現(xiàn)全國農業(yè)發(fā)展綱要而奮斗的決議時,申紀蘭發(fā)言:“把農業(yè)搞好,,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,。沒糧就亂,沒糧就慌,,沒糧就沒了主張,。”這是基層代表的聲音,更是當時幾億農民的期望,。
作為來自農村的人大代表,,申紀蘭時刻關注著中國農業(yè)、農村的發(fā)展變化,。翻閱最近幾年申紀蘭提交的議案可以發(fā)現(xiàn),,這位人大代表關注最多的還是土地問題。她說:“現(xiàn)在大家都在搞新農村建設,,但新農村建設的根本是發(fā)展,,是富民,不只是改善居住條件,,不能光占耕地建新房,,那樣太浪費,得在老村子基礎上改建,,也可以叫舊村改造吧,。”
2004年,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,,當時已經75歲的申紀蘭,領銜提交了保護耕地的議案,。她說:“中國人這么多,,土地是命根子。沒有地種莊稼,,大家吃甚?”此后,,她又針對耕地保護多次在全國人代會上提建議。就在前年,,她還建議:“管理好土地也是經濟建設,,一定要保護好耕地,。”
60年來,申紀蘭已記不清提出過多少建議議案,,更無法統(tǒng)計為群眾利益呼吁了多少次,。為了提出好的議案建議,她每年都要抽出大量時間走訪群眾,,調查收集第一手材料,,提出了許多接地氣的議案建議,比如加強農業(yè)的基礎地位,,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,,保護耕地和合理使用土地,重視糧食生產,,減輕農民負擔,,落實計劃生育政策,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等,。
很多人將申紀蘭視為農民的貼心人,,遇到問題就給她寫信反映,其中有山西省內的,,也有河南等外省的,。申紀蘭除了把問題反映給有關部門外,還把來信整理成建議提交到全國人大,。半個多世紀以來,,申紀蘭一直在切切實實地為農民說話辦事,將自己的足跡深深扎根在中國的鄉(xiāng)間,,將農民群眾的呼聲傳遞到全國人代會上,。
人大代表制度的見證人
作為唯一連任12屆的全國人大代表,申紀蘭是中國民主法制建設進程的見證人,、親歷者,。曾有國際友人將她比喻為中國資格最老的“國會議員”。
每當談起自己連續(xù)當選一至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,,申紀蘭總是感慨不已:“這是黨和人民對我的信賴,,我這個代表決不辜負人民的重托,我要堅決聽黨話,,跟黨走,。”老人始終認為,作為人民代表,,就要為人民辦些事,,你要不想辦也很簡單,那你就不要當代表,。“代表人民的利益,,代表人民的愿望,,這也是我做60年人民代表的體會。”
談起這些年去北京參加人大會議的感受,,申紀蘭認為,,每次到北京參加全國人代會都能感受到國家的發(fā)展變化,每一次的心情都不一樣,。“1954年參加第一屆全國人代會時,,是先騎毛驢到平順縣城,然后坐大卡車輾轉到太原,,再走好幾天才能到達北京?,F(xiàn)在交通便捷多了,高速路多了,,人們出行便利了,。從我家出發(fā)當天就可以到北京。如今,,國家富強了,,人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,離小康社會到來已經不遠了,。”
有一次,,某記者采訪申紀蘭:“在您參加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,哪屆人大會議給您留下的印象最深?”申紀蘭深情地回憶道:“是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,。我當時就想去北京,,去天安門,去見見毛主席,,其他都不想,。后來到了北京,我才知道那次是為了選國家主席,,我當時就想,,是毛主席帶領人民解放了全中國,我一定得把毛主席選上,。”
老人記憶中最深刻的人代會還有一次,,那是1975年召開的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,周總理帶病作最后一次政府工作報告,。“我當時聽說周總理生著病,,看他那么瘦,還站在臺上作報告,,很多代表都流下了眼淚,感動得不斷鼓掌,,總理也感動得坐下又站起來,。我記得當時總理只報告了一大部分就沒能繼續(xù)下去,,大家只能含著眼淚去討論了。”
申紀蘭感慨,,現(xiàn)在的全國人大會議“變化太大了”,,如果一定要列舉一些具體細節(jié),她想了想說:“以前是舉手表決,,現(xiàn)在是按鍵,,電子計票,先進多了,。還有,,現(xiàn)在的代表都有文化,水平都很高,。”
從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大開始,,全國人大會議召開的時間固定下來,5年一屆,,人大代表要承擔的職責,,也不再是畫個圓圈那么簡單,代表們要拿出議案或建議,。這對于當時已經快50歲的申紀蘭來說,,并不容易。這個從沒念過書,,不識字的勞模,,由此開始認字寫字,聽新聞,、看報紙,,領會黨的新文件、新精神,。她堅持每天看《新聞聯(lián)播》,,她還花了40天時間,一字一句地抄寫完黨的十七大報告,。曾經,,她為了報告發(fā)言急得團團轉,如今不用稿紙都能連續(xù)講上幾小時黨課,。這些變化都讓她身邊的人感慨:“老人雖說沒念過書,,理論水平高著呢。”
去年春天,,申紀蘭到北京參加全國兩會,,有記者問她:“最近有什么高興的事嗎?”申紀蘭脫口而出:“我參加人民代表大會以來,國家一次比一次好,,變化一次比一次大,。”
雖然時代在變,,申紀蘭與群眾同呼吸、共命運的百姓情懷從未改變,。她說:“我文化不高不辦壞事,,素質不高不辦違紀的事。60年,,我沒領過大隊一分錢補助,。當干部不能有私心,有私心,,就不是好干部,,就不能當干部。”
2010年,,有媒體稱申紀蘭“參加了那么多屆全國兩會,,從未投過反對票”。當時引來一片熱議,。申紀蘭回應說:“當人民代表,,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,不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(fā),。我文化低,,說不清楚。但這么多年,,內心擁護的事,,我就投票,不擁護的事,,就不投票,。”
相關熱詞搜索:人大代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