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楊書華(左)與“好萊塢3D之父”,、《阿凡達》特效總監(jiān)恰克·科米斯奇(右)及兩度奧斯卡獎得主,、紀錄片《黃石公園》《大峽谷》導演凱斯·梅林(中),在3D紀錄電影《新三峽》開機儀式上,。 |
![]() |
第51屆休斯頓電影節(jié)上,,楊書華獲頒鉑金雷米獎 |
紀錄片是一個國家的成長相冊,。在國際市場上,什么樣的紀錄片更受歡迎,?
“從人的故事入手記錄時代,,講故事的紀錄片,更易走上世界舞臺,。”在日前落幕的第51屆休斯敦國際電影節(jié)上,,中國大型紀錄影視作品《探秘新三峽》《三峽大壩》分別斬獲最佳紀錄片鉑金雷米獎、評委會特別獎,,執(zhí)導該片的中央新影國際傳媒董事長,、總編輯楊書華榮獲最佳導演獎。
“我們是歷史的記錄者,,我們的記錄又將成為歷史,。”從延安電影團一路走來的中央新影,是唯一擁有國家級歷史影像庫的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,,從黑白膠片時代起,,就用攝像機留下一系列重大的“國家記憶”。對于世界矚目的三峽工程,,中央新影已跟蹤記錄了22年,。2011年適逢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,楊書華團隊推出歷時5年拍攝的大型文獻紀錄電影《中國三峽》,,回答世人關注的3個問題:為什么興建三峽工程,?這個世界上規(guī)模最大的工程是怎么建設的?建成效果怎么樣,?影片播出后國際反響強烈,,被譯成7種語言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播映。該片獲得中國電影“華表獎”,,楊書華被評為“紀錄片年度最佳導演”,。
此后6年時間,作為中央新影國際傳媒負責人,,楊書華又擔綱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,、湖北省、重慶市聯(lián)合攝制的大型高清紀錄片《新三峽》的導演,。
利用世界語言,,講述三峽巨變;在故事中體味發(fā)展與變化,,在求證中感受科學與輝煌,。這是《新三峽》的藝術追求,也是其價值取向。該紀錄片以開放式的結構,,通過“壩,、水、山,、人,、景、城,、夢”7個分集,,用鏡頭講述老三峽向新三峽的轉身以及三峽地區(qū)經(jīng)過20多年波瀾壯闊的移民遷建和社會重組后,展現(xiàn)出的新,、變、美,。
“三峽與長城是中國最早向世界開放的旅游景點,。三峽工程建設20多年來,周邊發(fā)生很大變化,,許多人對此不了解,,認為老三峽的景觀沒有了。”楊書華介紹說,,他們此次采用國際上比較前衛(wèi)的紀錄片拍攝手法,,以揭秘的形式制作了《探秘新三峽》。通過專家視角,、文化視角,、傳媒視角、國際視角,,使關注三峽的人認識新三峽,、感知新三峽、發(fā)現(xiàn)新三峽,。同時還邀請了國際大師加盟,,拍攝同名3D記錄電影,通過三維技術呈現(xiàn)三峽庫區(qū)未來10年乃至100年后的前景,。
考慮到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在手機上觀看視頻,,楊書華團隊策劃拍攝《新三峽》時,除了長的紀錄片,,還制作了若干部時長只有5分鐘,、適合新媒體傳播的微紀錄片,叫《探秘新三峽》,,通過手機視頻推出,,擴大傳播渠道。
與“好萊塢3D之父”、《阿凡達》特效總監(jiān)恰克·科米斯奇,,兩度奧斯卡獎得主,、紀錄片《黃石公園》《大峽谷》導演凱斯·梅林以及紀錄片《釣魚島真相》美國德裔好萊塢導演克里斯蒂·里比等人合作拍片這些年,楊書華的最大感受是:中國紀錄片能否走向世界,,不獨取決于技術,,更在于敘述方式——紀錄片的生命在于真實,而真實的記錄要想引人入勝,,必須關注敘述技巧,,即紀錄片也要講故事。講好一個有戲劇張力的故事,,對于紀錄片編劇,、導演而言,格外重要,。
此次參展休斯頓國際電影節(jié),,楊書華選擇《新三峽》中的兩集紀錄片分別參評不同獎項,展現(xiàn)三峽之新,、三峽之變,、三峽之美,均獲殊榮,。“普通人的命運是社會進步的風向標,。”休斯頓國際電影節(jié)主席亨特·托德等業(yè)內人士認為,該片聚焦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中國話題,,大主題,,小切口,從小人物命運切入,,向縱深挖掘,,由點及面,將三峽變遷娓娓道來,,體現(xiàn)了那段歷史中的人性光輝與人情溫暖,,從國際視角回應國際關切,具有很強的受眾意識和問題導向,。美國同行及觀眾對這部片子的喜愛和好評,,讓楊書華備感欣慰。
很長一段時間以來,,宏大敘事,、解說詞先導,不會用鏡頭語言講故事,,情節(jié)缺乏吸引力,,沒有懸念等,,是中國紀錄片的軟肋。“其實,,全世界紀錄片都存在這個通病,,說教成分多,而帶給觀眾的娛樂有限,。”《新三峽》記錄電影藝術指導,、好萊塢導演凱斯·梅林表示,自己拍紀錄片的原則有三個:教育,、娛樂和激發(fā)提升觀眾,。
“人的故事最吸引人,通過人的活動來見證重要事件,,這樣觀眾才會感覺好看,。”凱斯·梅林認為,紀錄片用“講故事”取代對社會與自然的呆板記錄,,通過對人文世界的深度挖掘,,打動觀眾,使觀眾關心片中人物的命運,,關心事物的發(fā)展和結局,在獲得審美愉悅中受到教育,、提升認知,。
“如今,新三峽之美堪比江南水鄉(xiāng),,一江碧水,,兩岸青山,正如紀錄片中那句解說詞所言:雄奇險峻依舊在,,高峽平湖任逍遙,。”據(jù)楊書華介紹,《新三峽》歷時6年,,現(xiàn)在還在打磨,,尚未在國內播出,相關領域的國內一流專家基本都參與其中,,可謂精心制作,。“我們現(xiàn)在把七集紀錄片拆開,分別去不同電影節(jié)參展,,旨在傳達一個理念:三峽不僅是中國的,,也是世界共有的自然遺產。”今年3月下旬,,其中一集《探秘新三峽》在國際先進動態(tài)影像協(xié)會主辦的第三屆香港影視展亞洲先進動態(tài)影像獎評選中,,成為大陸首個“超高清4K+亞洲先進動態(tài)影像技術長篇影像銀獎”得主。
楊書華說,休斯頓電影節(jié)雖不及奧斯卡及戛納電影節(jié)著名,,但它歷史悠久,,超過半個世紀,國際化程度較高,。近年來,,美國看好中國電影市場,休斯頓電影節(jié)組委連續(xù)4年組團到中國推介,,門檻不斷提高,。今年中國選送影片200多部,18部入圍,,在由京美德克影視基金等機構主辦的“聚焦中國”單元集中展映,。
“真實展現(xiàn)中國人民奮斗歷程的紀錄片,對于一個國家來說,,是形象的歷史,、生動的廣告、有力的宣傳,,無論時光如何流轉,,依然能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心中激蕩起強烈的感情。”楊書華認為,,中國的紀錄片應該在國際上有更多的話語權,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,,需要用更加國際化的表現(xiàn)手法和語言,,講好中國故事、塑造國家形象,,讓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紀錄片了解中國,、認識中國。為此,,該公司還發(fā)起成立了亞洲紀錄片聯(lián)盟,,今年將邀請48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同行來華舉辦論壇,設立一個以亞洲價值觀為引領的紀錄片獎項,。
探尋水資源背后的大國興衰,,關注每一條河流的夢想和命運,是楊書華作為一位中國紀錄片導演的理想和追求,。眼下,,他的團隊已又啟動《嘉陵江》《烏江》《澳大利亞墨累河》的策劃拍攝,并籌劃聯(lián)合30各國家的紀錄片機構共同拍攝大型紀錄片《大國治水》,。